星期一, 12月 06, 2021

Intel Core i5-12600K中階處理器搭載DDR4效能實測

Intel Core i5-12600K外觀與效能條狀圖對比影片:
Intel於11月4日上市第12代Alder Lake-S架構,
首波推出中高階CPU為主,並搭載高階Intel Z690晶片組,
i9-12900K/KF、i7-12700K/KF、i5-12600K/KF,
其中型號後面K代表不鎖頻,F代表無內顯,總共以上6款,
先前第一時間風大已分享過12900K測試文,本篇將以12600K為主,
照片中為媒體測試版外盒,市場零售版外盒還是以藍色包裝為主。


Intel Core i5-12600K正面外觀,背面由看起來一樣12900K替代,
採用最新混合核心架構與Intel 7製程技術,
主要由6 Performance cores+4 Efficient cores所組成,
P-core與E-core,實體為10核心,其中P-core支援HT技術,
許多軟體會顯示6+4 Cores與16Threads,或簡稱10核16執行緒。
基礎時脈P-core 3.7GHz、E-core 2.8GHz,Max Turbo最高分別達4.9G與3.6G,
Intel Smart Cache 20MB、Total L2 9.5MB、PL1=125W、PL2=150W,
支援DDR4 3200或DDR5 4800、PCIe 5.0 16Lanes與UHD Graphics 770。


主機板搭配BIOSTAR RACING Z690GTA,採用Intel Z690晶片組,
RACING系列為該品牌中高階定位,VALKYRIE系列則為旗艦級定位,
以上這兩個系列在Intel 11代與12代都有顯著進步與同級中較佳CP值,
Z690區分為支援DDR4或DDR5版本,RACING Z690GTA為支援DDR4的版本。


BIOSTAR RACING Z690GTA全貌:
Z690晶片組BIOSTAR推出旗艦款VALKYRIE系列DDR4與DDR5各一,
RACING系列為Z690GTA支援DDR4版本,希望未來也有DDR5版本,
畢竟RACING系列屬於中高階定位,價格上會較為平價一些。


Z690 RACING Z690GTA左下:
2 X PCIe 5.0 x16,X8或X16模式搭配金屬邊框加強保護;
1 X PCIe 4.0 x16,X4模式搭配金屬邊框加強保護;
2 X PCIe 3.0 x1;2 X M.2支援PCIe Gen4 x4(64Gb/s);
1 X M.2支援PCIe Gen3 x4(32Gb/s);
1 X M.2支援Wi-Fi 6E與藍芽,需另購無線網路卡;
網路晶片為Realtek RTL8125B,頻寬可達10/ 100/ 1000/ 2500 Mb/s;
音效晶片為Realtek ALC1220,最高支援7.1聲道、前置與後置皆有Hi-Fi Audio技術;


Z690 RACING Z690GTA右下:
8 X 黑色SATA3,1 X 前置Thunderbolt;1 X 前置TPM_SPI;
下方有簡易除錯燈號顯示方便裸機時使用,Logo新款圖案設計更為好看,
黑色為主搭配湖水藍線條營造出RACING系列標榜的賽車速度感,
鏡面處散熱模組底下為晶片組,使用時有RGB燈號顯示RACING字樣與Logo圖案。


主機板右上:
4 X DIMM DDR4,支援DDR4 1866~3200,3600~5000+(OC),
左下為前置USB 3.2 Gen2 Type-C,右下CPU_OPT、SYS_FAN風扇插座,
1組12V RGB LED Header與2組5V ARGB LED Header。


主機板左上:
Alder Lake-S架構腳位更新為LGA 1700,散熱器扣具與先前平台有所不同,
採用6Layer PCB、供電設計共達17相,DR.MOS最高可達90A,右上黑色CPU_FAN,
左方IO有Armor Gear藉以提升質感、保護與加強散熱等等作用,
左上為8+4PIN電源輸入,兩旁CPU供電區都有大型主動式散熱模組,標榜可降低29.1%溫度。


IO:
1 X DisplayPort / 1 X HDMI / 2 X WiFi Antenna / 1 X DVI /
1 X PS/2 / 2 X USB 2.0 / 3 X USB 3.2 Type A(Gen1) / 1 X USB 3.2 Type C(Gen2) /
1 X USB 3.2 Type A(Gen2) / 1 X 2.5G LAN / 3 X 鍍金音源接頭。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5-12600K
MB: BIOSTAR RACING Z690GTA
DRAM: VCOLOR DDR4 4800 8GX2
VGA: MSI GeForce RTX 2070 SUPER GAMING X TRIO
SSD: XPG GAMMIX S70 BLADE 1TB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InWin BR36一體式水冷
OS: Windows 11更新至Bulid 22000.318
先不接顯卡來看RACING Z690GTA主機板發光區域,
主要是右下Logo與左上IO散熱模組區域,此外InWin BR36也能同步調整燈光。


12代為Intel首款混合核心架構,透過Intel Thread Director為工作負載排程器,
搭載最新Windows 11便能開啟此功能,以動態調節核心資源分配給應用程式。
以下開始實測12600K,對照組使用數個月前Intel 11代11600K 6核12執行緒數據,
另一組為先前分享過AMD 5800X 8核16執行緒數據,個人沒測過5600X無法在此對比,
11600K與5800X皆為幾個月前風大分享文章配置搭載Win10的實測引用,
11600K+DDR4 4800+2070 Super / 5800X+DDR4 4600+2070 Super。
CPUZ:
12600K單線執行緒 => 775.9 (11600K=635.8;5800X=665.4);
多工執行緒 => 7262.3 (11600K=4758.8;5800X=6651.5);
Fritz Chess Benchmark => 73.67 (11600K=57.57;5800X=81.16)


CINEBENCH R20:
CPU => 6706cb (11600K=4286cb;5800X=6202 cb);
CPU (Single Core) => 720cb (11600K=596cb;5800X=601 cb)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7529pts (11600K=11052pts;5800X=15128pts);
CPU (Single Core) => 1867pts (11600K=1541pts;5800X=1603pts)


Geekbench 5:
12600K Single-Core Score => 1880 (11600K=1714;5800X=1628);
12600K Multi-Core Score => 11489 (11600K=8315;5800X=10382);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1m 31s (11600K=2m 09s;5800X=1m 29s);
x265 Benchmark 2.1.0 => 83FPS (11600K=58.58FPS;5800X=84.11FPS)


CrossMark:
12600K總體得分1977 / 生產率1929 / 創造性1998 / 反應能力 2057;


PCMARK 10 => 7061,這部分與CrossMark皆屬於系統性效能,
測試有時平台某些硬體配置不同,變數太多所以不提供其他CPU作為對比;


從先前11代標榜IPC效能比起10代可提升19%,此回12代也再次擁有顯著效能提升,
可以看到上面3款CPU在單執行緒部分由12600K效能明顯領先其他兩款,
而多工全核心的表現,12600K為6+4核16執行緒比上5800X為8核16執行緒擁有較多數領先,
不過也有2款軟體效能較低,但落差不會太大,單執行緒高效能與混合架構為12代帶來不錯的助益。

第12代Alder Lake-S架構可支援DDR4或DDR5,讓搭配時選擇性提升不少,
BIOSTAR RACING Z690GTA支援DDR4,分享DDR4在12代時頻寬表現。
DRAM時脈與頻寬效能:
DDR4 3200模式CL16 18-18-38 1T,
AIDA64 Memory Read - 48543 MB/s。


DDR4 4400模式CL20 26-26-46 1T,
AIDA64 Memory Read - 66310MB/s。


DDR5對比測試採用CORSAIR VENGEANCE DDR5-5200,
容量為16GBX2,XMP時脈5200,參數CL38 38-38-84,
電壓為1.20V,散熱片設計偏向簡約質感路線,參數優化也較出色。


DDR5 4800模式CL40 40-40-76 2T 1.1V,
AIDA64 Memory Read - 71214MB/s。


因對照組Z690 VALKYRIE 10/28 BIOS頻寬表現較佳,但XMP無法正常運作,
希望BIOS可以盡快調整至應有頻寬、XMP相容性、參數對應正常的水準,
後來用手動調整至DDR5 5200模式CL36 40-40-75 2T 1.1V,
AIDA64 Memory Read - 77609MB/s。


12代在DDR4頻寬表現比起11代在同時脈下是差不多水準,不過Latency表現較慢,
由上一篇測試DDR5與本篇DDR4的數據來看,要提高Latency速度要藉由拉高時脈。
而DDR5雖然CL參數較高但時脈較容易拉更高,這點是比起DDR4更有優勢的地方,
目前DDR5價格是DDR4 2倍以上,加上初期缺貨明顯,這是比DDR4較為劣勢的地方。

3D測試搭配MSI GeForce RTX 2070 SUPER GAMING X TRIO,
目前手邊最高階顯卡只有這張,加上近期測試文章都用此卡所以方便對比效能差異,
其他RTX 30系列顯卡都在筆電上,無法拆下來測試也不能跟之前2070 Super數據對比..
有網友提出想了解DDR4與DDR5在遊戲的效能差異,基於12代支援DDR4 3200與DDR5 4800,
以下會以這樣的時脈做對比,真的無法做到平等標準,畢竟兩款記憶體都可以再往上拉時脈,
且每種顆粒對參數也有不同的優化空間,光是時脈、參數,甚至於價格就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
3DMARK:
12600K Time Spy Score => 10529 (DDR5=10609 ; 11600K=9891;5800X=10385)


FINAL FANTASY XIV : Shadowbringers -
1080P HIGH=> 21473 (DDR5=21767 ; 11600K=21922; 5800X=25059)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教條:奧德賽 1080P -
12600K畫質預設極高,內建測速 - 78FPS、最低47、最高134;
DDR5 - 77FPS、最低41、最高150;
11600K - 70FPS、最低38、最高136;5800X - 70FPS、最低35、最高149;


FAR CRY 5 極地戰嚎5,1080P將3D特效為極高模式,
12600K幀數 => 最低114、最高165、平均140;
DDR5幀數 => 最低117、最高167、平均143;
11600K幀數 => 最低123、最高163、平均141;
5800X幀數 => 最低115、最高162、平均139。


Grand Theft Auto V 俠盜獵車手V:
影像1920 x 1080,其餘設定皆為預設值,
12600K DDR4 => 187FPS,DDR5 => 188FPS,
11600K與5800X當時沒測試此款遊戲故無法對比。


Monster Hunter: World 魔物獵人 世界:
1920 x 1080,3D特效開到最高,
進入遊戲存檔場景畫面 - 100 FPS,DDR5 - 101 FPS;


12600K搭配DDR4 3200或是DDR5 4800由以上3D測試或遊戲對比可以得知差異不大,
有些遊戲僅有誤差值,較大範圍的落差也僅有1~3FPS左右,對遊戲順暢度影響也不大,
而個人認為DDR5優勢在於16G模組可上高時脈、未來也有單條更大容量與更高時脈,
但DDR5價格至少高2倍,買的是幾年後未來性,目前對遊戲效能表現與擴充能力並沒太大優勢,
反之DDR4價格處於歷史低點,加上長期發展已久,買到體質較優超頻至4000以上機率較高,
劣勢就是要大容量單條16GB以上又要超到跟8GB單條一樣時脈並不容易,但CP值絕對是高上許多。

上一篇有網友提到想要知道UHD內顯效能跟搭配兩種不同DDR效能表現,
在本篇也快速來分享一下12600K內顯UHD 770最高時脈達1.45GHz。
3DMARK:
12600K Time Spy Score => 870 (DDR5=895)


FINAL FANTASY XIV : Shadowbringers -
1080P HIGH=> 2684 (DDR5=2906)


Dota2設定為畫面最好,遊戲開始時畫面:
1080P => 37 FPS (DDR5 => 38 FPS);


DDR5雖然在內顯部分提升%較多一點,不過也對遊戲順暢度沒有太大影響,
畢竟內顯是可以勝任中階以下3D遊戲或開啟720P與較低特效的應用環境,
對於遊戲效能有期待建議升級顯卡是最快的途徑,其次CPU效能也佔有一定影響力,
也許DDR5對於其他應用程式,像是影音轉檔或對DRAM頻寬較吃重的程式會有較多的效能提升。

散熱器搭配先前11900K超頻測試時分享過的InWin BR36水冷,
水冷頭上方有個風扇的設計,外型設計有別於市面上大多數的一體式水冷頭,
除了將CPU水冷頭加強散熱外,也可以替主機板VRM、DRAM、M.2 SSD散熱。
InWin對於自家水冷產品透過網路申請可獲得LGA 1700腳位扣位,提供後續新平台升級使用。


燒機溫度與耗電量表現這部分可能是網路上測試文章比較少看到的部份,
12600K預設值燒機,電壓顯示1.276V,功率129.5W,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時P-core約62~75度,E-core約58度。


12600K用360水冷好像有點大材小用,看起來用240水冷或高階空冷就可以壓制溫度,
不過還沒有實際測試過,這只是搭配360水冷的溫度表現來做初步的推斷,
總之12600K擁有高效能外,在溫度與功耗表現算是相當不錯的一款中階CPU。

12600K桌面待機約65W,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約228W,
刺客教條:奧德賽測試模式瞬間最低320W與最高368W、大多時間約為330W,
待機時功耗會有主機板與其他平台配備的耗電量,遊戲時要再加上顯卡的功耗。

本篇12600K實測效能對比表格:


i5-12600K/KF是12代Alder Lake-S架構首波價位跟定位最平價的版本,
採用混合架構核心對於效能與核心使用率也有明顯助益,而單執行緒提升更是一大重點,
Z690晶片組支援DDR4或DDR5,提供消費者更自由地挑選想要的組合,
也期待明年將推出的中階以下12代平台,應會更具備CP值也符合更廣泛的使用族群,
上市沒多久12600K與DDR5在台灣就出現缺貨的狀況較為可惜,希望很快能再有供貨,
有網友認為增加預算直上12700K也很超值,再搭配DDR4也算是個很不錯的組合,
Intel 12代上市對於想組新平台的消費者或是CPU市場競爭都有正面的幫助。


先前發表12900K與5950X對比測試,有些網友覺得用Intel最新12代對比AMD去年底5000系列不公平,
用DDR5對比DDR4平台也不公平,對於公平這詞著實讓風大陷入了一段沉思時間,
世上很難有真正的公平,所以也很難有同時期同定位同價格完全平等的對比測試,
但不管是哪家品牌推出新技術其實都是該給予讚許的,像AMD率先推出PCIe 4.0,
此回Intel率先推出DDR5與PCIe 5.0新規格,都有助於消費市場的技術世代交替,
新規格剛推出時固然價格偏高,但也讓更多消費者在未來有機會買到更平價的新規格,
就像當年特斯拉率先推出電動車,只能跟其他汽油車款對比性能或規格,
與其要說特斯拉不公平,還不如去要求其他車廠也快點推出新式電動車款來較勁,
這樣才是正向競爭也才是消費者之福,畢竟風大不是哆啦a夢,更沒有時光機,
只能以當下兩大品牌最高等級CPU作對比,不是嗎?

您的回文與按讚依然是我前進的動力,喜歡我的評測文章的網友歡迎windwithme粉絲團按讚,以便更快得知最新的測試動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