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the recent years, MSI has been focusing on the high level and mid-range gaming marketing with 3 main series:
The finest is the GT series that pursues maximum performance;
the 2nd is the GS series with its slim & light but good performance;
the 3rd is the GE series in the middle ground, lighter than GT but faster than GS.
Recently the GE series just received a makeover, with improvements in aesthetics, design, and qualit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es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test 15.6” of MSI GE63VR.
希望能以自身的親身使用經驗來分享每一款3C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扮演著什麼樣的定位,以設計、用料以及優缺點等各項環節分享,提供網友或消費者在選購前更精準的產品分析。 In current tough competitive market, you should know the product position, design concepts, components usage, pros and cons before you buy it. I would like to share my own experience to help you before making right decisions.
星期四, 12月 28, 2017
星期五, 12月 15, 2017
BIOSTAR RACING Z370GT6搭載i5-8600K效能解析
這幾年來CPU市場沒有太大的變動,2017年算是CPU市場又開始前進的一年
隨著AMD RYZEN系列的推出,多核心搭配高效能的架構,也擁有價格的優勢
同時讓一直以來在CPU市場獨占鰲頭的Intel也開始有了大動作來做回應
這也讓沉寂已久的DIY市場或是在CPU多核定位的價位帶開始出現了變動
本回要分享的主題就是Intel剛在十月初推出的第八代Coffee Lake架構新平台
隨著AMD RYZEN系列的推出,多核心搭配高效能的架構,也擁有價格的優勢
同時讓一直以來在CPU市場獨占鰲頭的Intel也開始有了大動作來做回應
這也讓沉寂已久的DIY市場或是在CPU多核定位的價位帶開始出現了變動
本回要分享的主題就是Intel剛在十月初推出的第八代Coffee Lake架構新平台
星期二, 11月 21, 2017
Max-Q GTX 1070 in ultra slim chassis – GS63VR 7RG Stealth Pro Intro
Starting from 2011, MSI had been serious about the gaming market and studied the field for years.
As long as it’s been through, as much as it can get for the brand awareness and richness in product lines.
GT series is mainly for high-end extreme performance position while GE series is taking the mainstream line.
The one which personally appreciated is the GS series, pack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hardware but made with slim-shape looking.
As long as it’s been through, as much as it can get for the brand awareness and richness in product lines.
GT series is mainly for high-end extreme performance position while GE series is taking the mainstream line.
The one which personally appreciated is the GS series, pack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hardware but made with slim-shape looking.
星期一, 11月 13, 2017
MSI RX 580 GAMING X 8G雙卡與挖礦效能實測
去年底windwithme分享過MSI RX 480 ARMOR 8G OC版本的文章
當時是以三片RX 480組成CrossFire來做測試,老實說多卡效能增益較為有限
先前八月多時也用過MSI GTX 1060 ARMOR約兩個星期,使得對ARMOR較為熟悉
此回的主角是MSI RX 580 GAMING X 8G,正好拿來比較這兩個版本的不同處
當時是以三片RX 480組成CrossFire來做測試,老實說多卡效能增益較為有限
先前八月多時也用過MSI GTX 1060 ARMOR約兩個星期,使得對ARMOR較為熟悉
此回的主角是MSI RX 580 GAMING X 8G,正好拿來比較這兩個版本的不同處
星期二, 10月 31, 2017
AMD RYZEN 3 1300X預設效能與常見空冷超頻分享
AMD RYZEN 3系列已經推出有兩個多月,剛開始有分享過1200的文章
當時也在1200文章底下有提到若想看1300X的效能也可以回覆告知
再加上也有網友到我的粉絲團詢問他如果用空冷超頻3.7G要怎樣設定
查一下個人這半年來分享過的RYEZN 7或5超頻分享都是4G左右的設定
電壓都在1.37~1.45V左右,所以才想再測試這篇較低時脈與電壓的超頻文章
當時也在1200文章底下有提到若想看1300X的效能也可以回覆告知
再加上也有網友到我的粉絲團詢問他如果用空冷超頻3.7G要怎樣設定
查一下個人這半年來分享過的RYEZN 7或5超頻分享都是4G左右的設定
電壓都在1.37~1.45V左右,所以才想再測試這篇較低時脈與電壓的超頻文章
星期三, 9月 27, 2017
擁有出色的電競設計與效能 - MSI GE63VR 7RF Raider新版解析
近幾年MSI在中高階電競筆電市場幾乎都是以三種系列為主打
第一種就是追求最高效能的GT,第二種為輕薄導向但也有中高效能的GS
第三種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GE系列,重量比GT還輕且效能會比GS還要高
算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均衡設計,最近GE系列已經改版,外觀、設計與用料再進化
本篇主要對最新改款的MSI GE63VR 15.6吋做許多方面的測試與分析
第一種就是追求最高效能的GT,第二種為輕薄導向但也有中高效能的GS
第三種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GE系列,重量比GT還輕且效能會比GS還要高
算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均衡設計,最近GE系列已經改版,外觀、設計與用料再進化
本篇主要對最新改款的MSI GE63VR 15.6吋做許多方面的測試與分析
星期一, 9月 11, 2017
追求電競筆電最佳效能 - Dell Alienware 13進化分享
早在2009年Dell就已經在市場中推出Alienware電競筆電系列
近幾年來也有不少筆電品牌陸續推出電競產品,但有些只是更換Logo或配色
外觀也與一般筆電其實差不多,內部沒有專注於電競該有的設計與用料
但是Dell Alienware甫推出就用完全不同於一般筆電的特殊ID設計
針對電競所需要的對效能、質感、音效或散熱部分而設計,並且不斷地改進
所以Dell Alienware可以稱得上是電競筆電歷史中數一數二早起步的一個品牌
最近幾年Alienware在外觀ID設計仍是某些剛專注於電競市場的品牌的主要仿效範本
近幾年來也有不少筆電品牌陸續推出電競產品,但有些只是更換Logo或配色
外觀也與一般筆電其實差不多,內部沒有專注於電競該有的設計與用料
但是Dell Alienware甫推出就用完全不同於一般筆電的特殊ID設計
針對電競所需要的對效能、質感、音效或散熱部分而設計,並且不斷地改進
所以Dell Alienware可以稱得上是電競筆電歷史中數一數二早起步的一個品牌
最近幾年Alienware在外觀ID設計仍是某些剛專注於電競市場的品牌的主要仿效範本
星期二, 9月 05, 2017
AMD RYZEN 3 1200超頻解析與Intel Core i3-7100效能對比
在2017年AMD重返消費市場的高效能處理器RYZEN系列發表後,
首先在三月初推出最高階RYZEN 7與四月時推出中階定位的RYZEN 5,
其實有更多消費者期待著入門級RYZEN 3或是未來搭載APU的RYZEN,
RYZEN 3 1200與1300X皆搭載4C4T的架構,價位帶與對手Intel Core i3相似,
更多核心數對於多工環境的效能應該能更符合消費族群的期待。
首先在三月初推出最高階RYZEN 7與四月時推出中階定位的RYZEN 5,
其實有更多消費者期待著入門級RYZEN 3或是未來搭載APU的RYZEN,
RYZEN 3 1200與1300X皆搭載4C4T的架構,價位帶與對手Intel Core i3相似,
更多核心數對於多工環境的效能應該能更符合消費族群的期待。
星期五, 7月 28, 2017
MAX-Q超薄機身搭載GTX1070 - GS63VR 7RG Stealth Pro解析
MSI微星科技在電競筆電的市場從2011年開始已經深耕多年
也因為進入電競的時間相當地早,對於品牌知名度與產品線都有不錯的收穫
中高階產品線主要由追求最高效能的GT系列與中階電競定位的GE系列
再來就是走輕薄路線又搭載高效能設計的GS系列,這也是個人最為欣賞的一個路線
也因為進入電競的時間相當地早,對於品牌知名度與產品線都有不錯的收穫
中高階產品線主要由追求最高效能的GT系列與中階電競定位的GE系列
再來就是走輕薄路線又搭載高效能設計的GS系列,這也是個人最為欣賞的一個路線
星期三, 7月 05, 2017
AMD首款RYZEN ITX主機板 - BIOSTAR X370GTN解析
mini-ITX尺寸的主機板這幾年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
對應ITX小機殼選擇性也增加不少,除了這也是主因之外
加上多數主機板品牌也更常推出中高階的ITX主機板
而且許多套裝PC也有小型化的趨勢,小體積PC已經是主流趨勢之一
如果擴充能力符合使用需求,搭配ITX PC主機會是相當節省空間的配置
對應ITX小機殼選擇性也增加不少,除了這也是主因之外
加上多數主機板品牌也更常推出中高階的ITX主機板
而且許多套裝PC也有小型化的趨勢,小體積PC已經是主流趨勢之一
如果擴充能力符合使用需求,搭配ITX PC主機會是相當節省空間的配置
星期六, 6月 03, 2017
大幅提升傳統HDD傳輸效率 - Intel Optane Memory實測
記得2015年時有一篇印象深刻的網路新聞,有關於Intel與Micron開發3D XPoint
不同於USB儲存裝置或SSD中NAND Flash採用SLC、MLC或是TLC技術
而改用PCM作為基礎的新技術,直到2017年才漸漸看到對應的產品推出
Intel採用3D XPoint技術在消費市場推出的型號為Optane Memory Series
目前市場上有16GB與32GB兩種版本,主要為傳統HDD做快取加速的功能
不同於USB儲存裝置或SSD中NAND Flash採用SLC、MLC或是TLC技術
而改用PCM作為基礎的新技術,直到2017年才漸漸看到對應的產品推出
Intel採用3D XPoint技術在消費市場推出的型號為Optane Memory Series
目前市場上有16GB與32GB兩種版本,主要為傳統HDD做快取加速的功能
星期五, 6月 02, 2017
windwithme Computex 2017新品與Show Girl分享
記得去年Computex有大部分品牌展示都被VR風潮掩沒
今年有不少廠商主打VR相關電腦產品,加上有更多物聯網結合智慧生活的概念出現
運用電腦科技應用在人類生活中也是Computex主要的目標之一
今年有不少廠商主打VR相關電腦產品,加上有更多物聯網結合智慧生活的概念出現
運用電腦科技應用在人類生活中也是Computex主要的目標之一
星期四, 5月 11, 2017
高階ITX電競主機板 - GIGABYTE Z270N-GAMING 5解析
大概這兩年windwithme都沒有分享ITX主機板的測試心得
不過這段期間倒是身邊有不少親朋好友在購入新電腦時會選擇ITX規格
理由不外乎主機體積小較不佔空間,擴充能力符合多數使用環境的需求
再加上這幾年ITX市場發展得很成熟,主機板價位帶更為廣泛與款式也更多
而且市場上機殼的選擇性也較以往更為豐富,價格也因為競爭較為平價一些
若是房間內空間較為有限,選擇ITX平台已經不會比ATX或MATX的價格貴上太多
不過這段期間倒是身邊有不少親朋好友在購入新電腦時會選擇ITX規格
理由不外乎主機體積小較不佔空間,擴充能力符合多數使用環境的需求
再加上這幾年ITX市場發展得很成熟,主機板價位帶更為廣泛與款式也更多
而且市場上機殼的選擇性也較以往更為豐富,價格也因為競爭較為平價一些
若是房間內空間較為有限,選擇ITX平台已經不會比ATX或MATX的價格貴上太多
星期三, 5月 03, 2017
AMD RYZEN 5 1400預設效能與空冷超頻完整解析
不久之前剛分享完AMD RYZEN 5 1600 6C12T架構的效能之後
隨即就趕下一款RYZEN 5 1400,也是目前RYZEN 5中最低階的型號
當然RYZEN 7 8C16T架構的測試,windwithme在三月份已經分享過兩篇
希望本回AMD RYZEN 5 1400測試,對著重CP值的網友帶來更多有助益的資訊
隨即就趕下一款RYZEN 5 1400,也是目前RYZEN 5中最低階的型號
當然RYZEN 7 8C16T架構的測試,windwithme在三月份已經分享過兩篇
希望本回AMD RYZEN 5 1400測試,對著重CP值的網友帶來更多有助益的資訊
星期三, 4月 26, 2017
GIGABYTE Z270X-Gaming K5搭載i5-7600K超頻解析
電競產品線已經是各大主機板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
因為這幾年遊戲人口的激增也連帶讓市場需求也迅速提升
吸引消費者往往會是主打電競設計的產品,而超頻定位的市場卻有萎縮的情形
主要也是因為Intel對於可超倍頻的CPU較少,而且單價也相對更高
間接剝奪了許多消費者想要利用超頻達到更高效能與降低花費的行為
希望AMD RYZEN重返市場後,讓更多超頻CPU帶回正向的市場競爭
話題扯遠了..回到本回的主題 - Intel KabyLake架構的電競主機板
先前已經分享過GIGABYTE最高階的Z270X - Gaming 9
這次是最入門的Z270X - Gaming K5,依然是今年主打最新的AORUS
因為這幾年遊戲人口的激增也連帶讓市場需求也迅速提升
吸引消費者往往會是主打電競設計的產品,而超頻定位的市場卻有萎縮的情形
主要也是因為Intel對於可超倍頻的CPU較少,而且單價也相對更高
間接剝奪了許多消費者想要利用超頻達到更高效能與降低花費的行為
希望AMD RYZEN重返市場後,讓更多超頻CPU帶回正向的市場競爭
話題扯遠了..回到本回的主題 - Intel KabyLake架構的電競主機板
先前已經分享過GIGABYTE最高階的Z270X - Gaming 9
這次是最入門的Z270X - Gaming K5,依然是今年主打最新的AORUS
星期二, 4月 18, 2017
HP高階行動繪圖工作站 - ZBook 17 G3心得分享
HP ZBook G3系列定位為工作站或繪圖路線,除了Studio G3為輕薄路線
其他兩款ZBook 15與17吋的G3都是一般較為厚重的設計
較厚重的筆電主要優勢在於內部空間較大,一般來說硬體用料與擴充性會較佳
劣勢就是重量與體積較大,攜帶時會較為費力,消費者可依需求不同來做選擇
其他兩款ZBook 15與17吋的G3都是一般較為厚重的設計
較厚重的筆電主要優勢在於內部空間較大,一般來說硬體用料與擴充性會較佳
劣勢就是重量與體積較大,攜帶時會較為費力,消費者可依需求不同來做選擇
星期二, 4月 11, 2017
AMD RYZEN 5 1600搭載BIOSTAR B350GT5超頻實測
AMD重返高效能CPU市場的RYZEN系列,從3/2首波的高階RYZEN 7
緊接著4/11也隨即發表2第二波RYZEN 5,此回共有四個型號
價位由高到低有1600X、1600、1500X、1400
其中前兩款為6C12T架構,後兩款為4C8T架構,美金報價CP值很高
緊接著4/11也隨即發表2第二波RYZEN 5,此回共有四個型號
價位由高到低有1600X、1600、1500X、1400
其中前兩款為6C12T架構,後兩款為4C8T架構,美金報價CP值很高
星期四, 3月 23, 2017
GIGABYTE Z270X-Gaming 9搭載i7-7700K超頻解析
近幾年GIGABYTE幾乎年年都在高階Gaming產品線做外觀更新
去年是將Gaming G1系列改為純文字搭配黑白紅三色的外觀
也許是因應其他品牌也有動物或是其他代表性圖案
今年導入自家在筆電品牌的AORUS Logo作為標示
對於技嘉來說,我想最重要的是找一個屬於自家品牌代表性的Logo
去年是將Gaming G1系列改為純文字搭配黑白紅三色的外觀
也許是因應其他品牌也有動物或是其他代表性圖案
今年導入自家在筆電品牌的AORUS Logo作為標示
對於技嘉來說,我想最重要的是找一個屬於自家品牌代表性的Logo
星期五, 3月 10, 2017
AMD RYZEN 7 1700超頻與溫度更新之心得
繼上一篇有關AMD RYZEN 7 1700X的預設效能與新平台體驗之後
個人在上周末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初步來了解RYZEN超頻與溫度的細節
主角此回改為AMD RYZEN 7 1700,為高階中CP值比較高的版本
除了時脈較1700X低一些,不過有附原廠散熱器,對於消費者較為有利
個人在上周末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初步來了解RYZEN超頻與溫度的細節
主角此回改為AMD RYZEN 7 1700,為高階中CP值比較高的版本
除了時脈較1700X低一些,不過有附原廠散熱器,對於消費者較為有利
星期二, 3月 07, 2017
中華電信雙NP攜碼分享 - 579換至699吃到飽
眾所皆知不論哪一家ISP電信商,對於續約的折扣金額總是比較少
因為看到網路在傳中華電信699吃到飽方案可能要結案,再來會推出平板699方案
原本是申辦中華579一年吃到飽,雖然離滿一年還有五個月左右
就興起先提前解約再雙NP回中華699吃到飽的念頭,當然網路教學也要先研究一下
不管是中華699或其他方案有需求,合約到想續留中華的網友還是可以參考
SIM卡詳解左起
中華4G 579 / 遠傳易付卡通話1.8元 / 中華3G 699 / 中華4G 699
因為看到網路在傳中華電信699吃到飽方案可能要結案,再來會推出平板699方案
原本是申辦中華579一年吃到飽,雖然離滿一年還有五個月左右
就興起先提前解約再雙NP回中華699吃到飽的念頭,當然網路教學也要先研究一下
不管是中華699或其他方案有需求,合約到想續留中華的網友還是可以參考
SIM卡詳解左起
中華4G 579 / 遠傳易付卡通話1.8元 / 中華3G 699 / 中華4G 699
星期五, 3月 03, 2017
AMD RYZEN 7 1700X正式版搭載BIOSTAR X370GT7解析
AMD在CPU高階消費市場已經沉寂許久,這幾年的架構效能實在不夠好
連帶許多MB品牌都越來越少見到AMD中階以上的MB產品
這個情況從去年網路上開始有RYZEN平台消息出現而慢慢轉變
消費者多年來也期盼何時能像AMD K8時期,跟INTEL兩強鼎立的CPU競爭
連帶許多MB品牌都越來越少見到AMD中階以上的MB產品
這個情況從去年網路上開始有RYZEN平台消息出現而慢慢轉變
消費者多年來也期盼何時能像AMD K8時期,跟INTEL兩強鼎立的CPU競爭
星期三, 2月 22, 2017
Corsair Obsidian 750D ATX機殼之裝機使用分享
這幾年Corsair在Case市場中陸續推出更多不同的新系列
有高質感簡約風格也有電競路線的外型,更廣泛符合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而windwithme在幾年前有分享過靜音路線的550D與ITX 250D
對於Corsair Obsidian Series的簡約外型個人較為偏愛
此回要分享的屬於中高階路線的750D,目前共有兩個版本,設計上大同小異
首先看到Obsidian Series 750D外箱相當地巨大,屬於較大型ATX機殼
有高質感簡約風格也有電競路線的外型,更廣泛符合多數消費者的需求
而windwithme在幾年前有分享過靜音路線的550D與ITX 250D
對於Corsair Obsidian Series的簡約外型個人較為偏愛
此回要分享的屬於中高階路線的750D,目前共有兩個版本,設計上大同小異
首先看到Obsidian Series 750D外箱相當地巨大,屬於較大型ATX機殼
星期二, 2月 14, 2017
極致輕薄之高階Ultrabook - HP SPECTRE 13優缺點解析
Ultrabook的名詞印象中在筆電市場中是從2011年開始出現
發展至今也經歷過了快六年,大多數品牌也有推出這樣的筆電產品
而windwithme也使用過數十款以上,從中階到高階都有
若要談論到設計與創新技術,首先就要從高階Ultrabook說起
其中讓我覺得最具特色莫過於去年分享過的DELL XPS 13
而本回主角是同為全球前三大廠的HP所推出SPECTRE 13
其實SPECTRE個人已經用過兩年前的版本,新版在外型做了很大的變動
發展至今也經歷過了快六年,大多數品牌也有推出這樣的筆電產品
而windwithme也使用過數十款以上,從中階到高階都有
若要談論到設計與創新技術,首先就要從高階Ultrabook說起
其中讓我覺得最具特色莫過於去年分享過的DELL XPS 13
而本回主角是同為全球前三大廠的HP所推出SPECTRE 13
其實SPECTRE個人已經用過兩年前的版本,新版在外型做了很大的變動
星期四, 2月 02, 2017
32吋曲面搭載144Hz之PHILIPS 328C電競螢幕優缺點分享
電腦螢幕一直以來都是windwithme很著重的一款硬體配備
原因在於要長時間與眼睛接觸,對於畫質與舒適度都相當地重要
先前個人是使用26與27吋IPS面板的雙螢幕配置,切換起來很方便
今年在過年前想說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也是該來更新一下螢幕環境
一開始想用1080P的電視螢幕40吋來取代,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電腦螢幕XD
1080P 32吋電腦螢幕應該是目前大尺寸中市場價格不會太高的一種選擇
在台幣一萬初以下已有不少機種,不過會有平面或曲面以及解析度間的差異
做了許久功課,比較過幾台32吋電腦螢幕的差異與優缺點,最終就是本篇的主角
也就是PHILIPS代號為328C的曲面螢幕,其中Curved設計是個人考量的一個重點
畢竟這兩年來,高階液晶電視或是高階電競筆電開始有些曲面的機種,未來可能成為主流市場
外箱體積會比一般平面32吋螢幕要來的大,因為曲面設計需要有更厚的裝箱空間
原因在於要長時間與眼睛接觸,對於畫質與舒適度都相當地重要
先前個人是使用26與27吋IPS面板的雙螢幕配置,切換起來很方便
今年在過年前想說已經過了一段時間,也是該來更新一下螢幕環境
一開始想用1080P的電視螢幕40吋來取代,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電腦螢幕XD
1080P 32吋電腦螢幕應該是目前大尺寸中市場價格不會太高的一種選擇
在台幣一萬初以下已有不少機種,不過會有平面或曲面以及解析度間的差異
做了許久功課,比較過幾台32吋電腦螢幕的差異與優缺點,最終就是本篇的主角
也就是PHILIPS代號為328C的曲面螢幕,其中Curved設計是個人考量的一個重點
畢竟這兩年來,高階液晶電視或是高階電競筆電開始有些曲面的機種,未來可能成為主流市場
外箱體積會比一般平面32吋螢幕要來的大,因為曲面設計需要有更厚的裝箱空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