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在去年Q4開始對自家G1系列進行外觀的改版
首先應用到的是Intel LGA 1151腳位的MB,新版後為白色為主
一改以往軍規款黑綠色或是大多數品牌電競愛用的黑紅配色
剛推出看到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畢竟先前使用機械之眼Logo並不是很討喜..
先前已經分享過入門款Z170X-GAMING3與中階款GAMING GT
此回要測試的為最高階版本 - Z170X-GAMING G1
用料與規格也是該品牌頂級之作,不過想當然在價位部分就會高上許多
外觀以黑色為底,白色為輔再搭配紅色點綴,只有G1字樣看起來更加簡約
規格大小為E-ATX 30.5 x 26.4cm,目前少數擁有Intel Thunderbolt 3認證主機板
主機板左下方
4 X PCI-E X16 3.0,最高支援到4Way nVIDIA SLI或4Way AMD CrossFireX技術
3 X PCI-E X1 2.0
雙網路晶片皆為Killer E2401,但不支援Teaming技術
音效晶片為Creative Sound Core 3D,並內建2個TI Burr Brown OPA2134音效放大器晶片
主機板右下方
6 X SATA3,Z170晶片組提供
3 X SATA Express,Z170晶片組提供
2 X M.2(N.G.F.F.),可達32Gb/s頻寬,支援PCIE SSD與Socket 3 SATA SSD
以上可以混合建立 RAID 0, RAID 1,RAID 5及RAID 10,組合方式請參考說明書
4 X SATA3,ASMedia ASM1061晶片提供,僅支援AHCI模式
PCIE插槽四週有著不鏽鋼全包覆,有效強化PCIE耐用度,外觀與質感也更為提升
主機板右上
4 X DIMM DDR4,支援DDR4 2133 / 2400~3866(OC)
DDR4容量最高可以支援到64GB,支援Extreme Memory Profile技術
左下方為兩個黑色前置USB 3.0,下方為24-PIN電源輸入
右下方為裸機使用時功能按鈕,有OC超頻、ECO節能、Power/Reset、除錯燈號
主機板左上
Z170X-Gaming G1供電多達22相設計,上方為8PIN電源輸入
兩旁CPU供電區都有加強被動式散熱模組,還有可加裝水冷散熱的高階設計
白底搭配紅色的護罩讓MB外觀更為增色不少,此外也有多彩設計LED燈分隔線
最近電競都喜歡採用燈光或是RGB的外觀設計,喜不喜歡端看個人喜好
IO
1 X PS2 鍵盤/滑鼠
2 X USB 2.0
2 X MMCX天線連接埠(2T2R)
1 X HDMI
1 X USB Type-C,支援USB 3.1
1 X USB 3.1 Type-A(紅色)
7 X USB 3.0
2 X RJ-45網路孔
5 X 音源接頭
1 X S/PDIF 光纖輸出
音效也是電競MB的一大重點,GIGABYTE在高階大多會採用Creative Sound Core 3D
在電競市場中表現非常好的一款音效晶片,並搭載Sound Blaster ZxRi新軟體
ZxRi主要標榜規格為120dB+超高訊噪比音效,此外採用可更換OP AMP特殊設計
電容方面也與以往自家高階產品有所不同,Nichicon Fine Gold負責重低音與高頻音效
並搭配高階Hi-Fi 音響系統常見的WIMA FKP2音效電容,皆是相當高階的音效用料
本回跳過BIOS超頻調校畫面,因為現在APP軟體也可直接反應超頻設定
從很多年前分享GIGABYTE測試文就有使用過EasyTune,也經歷過多次的改版
現在新版的介面比起以往要好用許多,版面簡潔、功能更多、操作便利都有明顯優化
CPU採用Intel Core i7-6700K,也是目前Intel Skylake架構中最高階的一款
將6700K超頻到4.7GHz,電壓設定在1.29V
DDR4 2133超頻至3100,電壓設定為1.30V
接著是DDR4細部參數設定為CL16 18-18-36 2T
此處BIOS設定為DDR4 3100,CPU-Z資訊也為3100
EasyTune卻顯示預設時脈2133,看來軟體有需要再修正DRAM時脈顯示狀況
右邊電壓中有一個選項為CPU輸入電壓負載線校正,此項目設定為Extreme
BIOS中英文全名為CPU VRIN Loadline Calibration,減少CPU電壓因負載率而波動
APP Center在GIGABYTE MB使用附加軟體是必須的
如果沒有安裝APP Center,其他GIGABYTE APP都無法開啟,全都整合在一起的功能
現在許多中高階的電競MB大都會有多彩設計LED燈分隔線
Ambient就是控制這部分的應用軟體,連後窗也就IO檔板那邊也可以作色彩調整
Smart Keyboard類似一些高階鍵盤或滑鼠會有的功能軟體
Macro Key可錄製巨集.Sniper Key可調整滑鼠反應速度,對電競或是一般使用更加便利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5-6600K
MB: GIGABYTE Z170X-Gaming G1
DRAM: KLEVV CRAS DDR4 2133 4GX2
VGA: SAPPHIRE Raden HD 6970 CrossFire
SSD: Intel 750 Series 400GB U.2 SSD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Corsair Hydro Series H100
OS: Windows 10 64bit
BIOS開啟XMP模式,其他皆為預設值,Windows電源選項為高效能
CPU 100 X 47 => 4700MHz 1.29V
DDR3 3100 CL16 18-18-36 2T 1.3V
CINEBENCH R15
CPU => 1036 cb
CPU(Single Core) => 204 cb
6700K測試數據會以小弟先前測試過的4790K OC 4.7GHz搭配DDR3 3100作對比
在此測試軟體中,多工效能6700K比4790K高出約9.86%,單核心效能也高出9.67%
Nuclearus Multi Core => 41390
Fritz Chess Benchmark => 39.27 / 18850
Fritz Chess Benchmark多工效能測試中6700K約高出4.44%
CrystalMark 2004R3 => 466294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m 26s
x264 FHD Benchmark => 34.8
4.7GHz同時脈下,6700K對比4790K時
x264 FHD Benchmark多工效能6700K約高出12.62%
FRYRENDER Running Time運算速度也是6700K較快18秒
PCMARK8 - 4954
單以6700K效能來看,比起上一代4790K依軟體不同大約有4~12%的效能增進
近幾年Intel每一代CPU的效能增進差不多,大約都增加4~15%左右
對於CPU效能已經飽和已久的市場來說,CPU效能可能是消費者更換平台的原因之一
但也許不會是主因,個人認為其他新技術與規格較能吸引消費者更換電腦平台
DRAM效能測試
DDR4 3100 CL16 18-18-36 2T
ADIA64 Memory Read - 43429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31577 MB/s
也會有DRAM對照組,參考之前小弟文章的4790K OC 4.7GHz搭配DDR3 3100
6700K採用DDR4,時脈同樣為3100,ADIA64 Memory Read頻寬約高出43.33%
Sandra Memory Bandwidth也約有28.63%的增進,兩款軟體都有顯著的進步
DDR3在以往市場已存在非常多年,最佳頻寬約在DDR3 2400,再拉高已經沒太大進步
Skylake導入DDR4之後,除了時脈可以拉得更高之外,頻寬也有明顯地提高
再加上DDR4與DDR3幾乎沒有價差,這是LGA 1151 SKylake可以取得的較大優勢
目前在SSD市場中漸漸地由M.2介面當道,因為採用PCIE結合NVMe可大幅提升效能
而SATA3介面在中低階SSD還是有較廣大的市場,高階就開始交給M.2介面
Intel去年也開始推出不同於U.2介面,也就是先前被稱為Mini SAS或SFF-8639接孔
本篇搭配Intel 750 Series U.2 400GB,來分享一下高階SSD效能
AS SSD Benchmark - 3590
Seq Read - 2026.63 MB/s Write - 935.70 MB/s
4K - 64Thrd Read - 1408.83 MB/s Write - 835.09MB/s
此款U.2 SSD與M.2高階SSD相比之下,最大的優勢在於4K的效能高出一些
在Seq Read與Seq Write其實兩者互有高下,落差也不會太大
400GB在寫入速度只有900MB/s,如果想要1.2TB的1200MB/s的話,那要花費不少預算
因為Intel 750 Series U.2容量目前只有400GB與1.2TB兩種,價格相差已經將近三倍
Creative新款SBX Pro Studio音效軟體
Creative Sound Core3D此音效晶片已經推出多年,主要特色為擁有四核心架構
軟體版面顯得更為精美,左方功能列也比舊版軟體多出一個插孔設定
此頁面功能跟Realtek音效軟體有些類似
使用者可以更快速或手動設定自己想要的音效孔位功能
實際聆聽配備為USHER S-520入門音響搭配AU-7500
以下為喇叭的聆聽感,這部份屬於個人喜好或主觀的部分
低頻 - 鼓聲非常出色,重低音沒有糊掉的感覺,細節也處理地相當好
中頻 - 歌曲或是看影片時在人聲表現清晰,聲音厚實感的呈現也有高水準
高頻 - 某些音樂與聲音細節有很棒的延展性,也沒有太尖銳的狀況發生
雖然沒有同一時間跟GIGABYTE上一代Z97高階音效對比,不過聆聽感受卻又更好
音樂播放時感覺音色較為偏甜,讓人更為舒適的感受,也許是與電容用料有關?
搭載Sound Blaster ZxRi新音效軟體,在功能與設定項目更為豐富
音效電容更改為更高階版本,比起自家先前的Z97與X99高階音效都有明顯地進步
總結GIGABYTE Z170X-GAMING G1
優點
1.GIGABYTE Z170晶片組中最高階等級,在用料與規格都是該品牌中最好
2.最高可達4-Way AMD CrossFireX/nVIDIA SLI技術
3.升級音效電容後讓Creative Sound Core3D晶片表現更為出色
4.DoubleShot-X3 Pro技術搭配Killer E2400電競網路
5.雙PCIe Gen3 x4 M.2,支援PCIe NVMe與最高32Gb/s傳輸頻寬
6.少數擁有Intel Thunderbolt 3認證MB與Type-C搭載USB 3.1介面
7.附件有USB3.1 BAY前置USB 3.1與Type-C,WiFi無線網卡為Killer Wireless-AC 1535
缺點
1.同時提供M2與SATA Express,太多裝置共享PCI-E頻寬會讓使用時變得複雜
2.DRAM在超頻的相容性,未來還有透過BIOS提升的空間
3.尚未支援原生U.2介面
效能比 ★★★★★★★★★☆ 92/100
用料比 ★★★★★★★★★☆ 90/100
規格比 ★★★★★★★★★☆ 90/100
外觀比 ★★★★★★★★★☆ 90/100
性價比 ★★★★★★★☆☆☆ 72/100
其實Skylake架構K版CPU在空水冷環境下的超頻時脈並沒有明顯進步
反而超頻電壓會比上一代Haswll架構還要高一點,這對於追求高時脈的用戶難免有些失望
Intel每一代架構在同時脈下單工或是多工都會有4~12%左右的效能進步
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會覺得是擠牙膏式更新,何時能恢復到2600K 5~5.2G空冷穩度高時脈呢?
雖然CPU效能飽和已經許久,但是追求更高時脈也許會是一個刺激CPU市場的好路線
撇開CPU效能這點,Skylake平台還是有些優勢來吸引消費者做更換或升級的動作
像是平價又較高時脈的DDR4,頻寬效能在高時脈下也比DDR3有明顯進步
Z170提供比以往更高的PCIE頻寬,讓NVMe SSD能有更高頻寬或是發揮更高效能
畢竟現在高階NVMe SSD在讀取可達到3000 MB/s,是以往SATA3的五六倍以上
GIGABYTE在Z170X-GAMING G1方面,除了外觀配色更好看之外
再來就是音質部分的表現比以往還要好,應用軟體也更為豐富、功能也較多
當然高階產品線還是在金字塔頂端,入門或中階的Z170對於大部份消費者已足夠使用
Z170X-GAMING G1在高階Z170市場得確表現出色,跟同級競品相比有不錯的競爭力
如果需要多顯卡技術或是追求更好的音質與更多的擴充規格
加上預算許可才可能將高階MB產品列入購買考慮,不過這樣的話又有相近價位的X99可以選擇
如何在預算內去挑選適合自己的硬體搭配,還是需要消費者自己多做功課多方比較來達成:)
首先應用到的是Intel LGA 1151腳位的MB,新版後為白色為主
一改以往軍規款黑綠色或是大多數品牌電競愛用的黑紅配色
剛推出看到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畢竟先前使用機械之眼Logo並不是很討喜..
先前已經分享過入門款Z170X-GAMING3與中階款GAMING GT
此回要測試的為最高階版本 - Z170X-GAMING G1
用料與規格也是該品牌頂級之作,不過想當然在價位部分就會高上許多
外觀以黑色為底,白色為輔再搭配紅色點綴,只有G1字樣看起來更加簡約
規格大小為E-ATX 30.5 x 26.4cm,目前少數擁有Intel Thunderbolt 3認證主機板
主機板左下方
4 X PCI-E X16 3.0,最高支援到4Way nVIDIA SLI或4Way AMD CrossFireX技術
3 X PCI-E X1 2.0
雙網路晶片皆為Killer E2401,但不支援Teaming技術
音效晶片為Creative Sound Core 3D,並內建2個TI Burr Brown OPA2134音效放大器晶片
主機板右下方
6 X SATA3,Z170晶片組提供
3 X SATA Express,Z170晶片組提供
2 X M.2(N.G.F.F.),可達32Gb/s頻寬,支援PCIE SSD與Socket 3 SATA SSD
以上可以混合建立 RAID 0, RAID 1,RAID 5及RAID 10,組合方式請參考說明書
4 X SATA3,ASMedia ASM1061晶片提供,僅支援AHCI模式
PCIE插槽四週有著不鏽鋼全包覆,有效強化PCIE耐用度,外觀與質感也更為提升
主機板右上
4 X DIMM DDR4,支援DDR4 2133 / 2400~3866(OC)
DDR4容量最高可以支援到64GB,支援Extreme Memory Profile技術
左下方為兩個黑色前置USB 3.0,下方為24-PIN電源輸入
右下方為裸機使用時功能按鈕,有OC超頻、ECO節能、Power/Reset、除錯燈號
主機板左上
Z170X-Gaming G1供電多達22相設計,上方為8PIN電源輸入
兩旁CPU供電區都有加強被動式散熱模組,還有可加裝水冷散熱的高階設計
白底搭配紅色的護罩讓MB外觀更為增色不少,此外也有多彩設計LED燈分隔線
最近電競都喜歡採用燈光或是RGB的外觀設計,喜不喜歡端看個人喜好
IO
1 X PS2 鍵盤/滑鼠
2 X USB 2.0
2 X MMCX天線連接埠(2T2R)
1 X HDMI
1 X USB Type-C,支援USB 3.1
1 X USB 3.1 Type-A(紅色)
7 X USB 3.0
2 X RJ-45網路孔
5 X 音源接頭
1 X S/PDIF 光纖輸出
音效也是電競MB的一大重點,GIGABYTE在高階大多會採用Creative Sound Core 3D
在電競市場中表現非常好的一款音效晶片,並搭載Sound Blaster ZxRi新軟體
ZxRi主要標榜規格為120dB+超高訊噪比音效,此外採用可更換OP AMP特殊設計
電容方面也與以往自家高階產品有所不同,Nichicon Fine Gold負責重低音與高頻音效
並搭配高階Hi-Fi 音響系統常見的WIMA FKP2音效電容,皆是相當高階的音效用料
本回跳過BIOS超頻調校畫面,因為現在APP軟體也可直接反應超頻設定
從很多年前分享GIGABYTE測試文就有使用過EasyTune,也經歷過多次的改版
現在新版的介面比起以往要好用許多,版面簡潔、功能更多、操作便利都有明顯優化
CPU採用Intel Core i7-6700K,也是目前Intel Skylake架構中最高階的一款
將6700K超頻到4.7GHz,電壓設定在1.29V
DDR4 2133超頻至3100,電壓設定為1.30V
接著是DDR4細部參數設定為CL16 18-18-36 2T
此處BIOS設定為DDR4 3100,CPU-Z資訊也為3100
EasyTune卻顯示預設時脈2133,看來軟體有需要再修正DRAM時脈顯示狀況
右邊電壓中有一個選項為CPU輸入電壓負載線校正,此項目設定為Extreme
BIOS中英文全名為CPU VRIN Loadline Calibration,減少CPU電壓因負載率而波動
APP Center在GIGABYTE MB使用附加軟體是必須的
如果沒有安裝APP Center,其他GIGABYTE APP都無法開啟,全都整合在一起的功能
現在許多中高階的電競MB大都會有多彩設計LED燈分隔線
Ambient就是控制這部分的應用軟體,連後窗也就IO檔板那邊也可以作色彩調整
Smart Keyboard類似一些高階鍵盤或滑鼠會有的功能軟體
Macro Key可錄製巨集.Sniper Key可調整滑鼠反應速度,對電競或是一般使用更加便利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5-6600K
MB: GIGABYTE Z170X-Gaming G1
DRAM: KLEVV CRAS DDR4 2133 4GX2
VGA: SAPPHIRE Raden HD 6970 CrossFire
SSD: Intel 750 Series 400GB U.2 SSD
POWER: Thermaltake Toughpower Grand 1200W
Cooler: Corsair Hydro Series H100
OS: Windows 10 64bit
BIOS開啟XMP模式,其他皆為預設值,Windows電源選項為高效能
CPU 100 X 47 => 4700MHz 1.29V
DDR3 3100 CL16 18-18-36 2T 1.3V
CINEBENCH R15
CPU => 1036 cb
CPU(Single Core) => 204 cb
6700K測試數據會以小弟先前測試過的4790K OC 4.7GHz搭配DDR3 3100作對比
在此測試軟體中,多工效能6700K比4790K高出約9.86%,單核心效能也高出9.67%
Nuclearus Multi Core => 41390
Fritz Chess Benchmark => 39.27 / 18850
Fritz Chess Benchmark多工效能測試中6700K約高出4.44%
CrystalMark 2004R3 => 466294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3m 26s
x264 FHD Benchmark => 34.8
4.7GHz同時脈下,6700K對比4790K時
x264 FHD Benchmark多工效能6700K約高出12.62%
FRYRENDER Running Time運算速度也是6700K較快18秒
PCMARK8 - 4954
單以6700K效能來看,比起上一代4790K依軟體不同大約有4~12%的效能增進
近幾年Intel每一代CPU的效能增進差不多,大約都增加4~15%左右
對於CPU效能已經飽和已久的市場來說,CPU效能可能是消費者更換平台的原因之一
但也許不會是主因,個人認為其他新技術與規格較能吸引消費者更換電腦平台
DRAM效能測試
DDR4 3100 CL16 18-18-36 2T
ADIA64 Memory Read - 43429 MB/s
Sandra Memory Bandwidth - 31577 MB/s
也會有DRAM對照組,參考之前小弟文章的4790K OC 4.7GHz搭配DDR3 3100
6700K採用DDR4,時脈同樣為3100,ADIA64 Memory Read頻寬約高出43.33%
Sandra Memory Bandwidth也約有28.63%的增進,兩款軟體都有顯著的進步
DDR3在以往市場已存在非常多年,最佳頻寬約在DDR3 2400,再拉高已經沒太大進步
Skylake導入DDR4之後,除了時脈可以拉得更高之外,頻寬也有明顯地提高
再加上DDR4與DDR3幾乎沒有價差,這是LGA 1151 SKylake可以取得的較大優勢
目前在SSD市場中漸漸地由M.2介面當道,因為採用PCIE結合NVMe可大幅提升效能
而SATA3介面在中低階SSD還是有較廣大的市場,高階就開始交給M.2介面
Intel去年也開始推出不同於U.2介面,也就是先前被稱為Mini SAS或SFF-8639接孔
本篇搭配Intel 750 Series U.2 400GB,來分享一下高階SSD效能
AS SSD Benchmark - 3590
Seq Read - 2026.63 MB/s Write - 935.70 MB/s
4K - 64Thrd Read - 1408.83 MB/s Write - 835.09MB/s
此款U.2 SSD與M.2高階SSD相比之下,最大的優勢在於4K的效能高出一些
在Seq Read與Seq Write其實兩者互有高下,落差也不會太大
400GB在寫入速度只有900MB/s,如果想要1.2TB的1200MB/s的話,那要花費不少預算
因為Intel 750 Series U.2容量目前只有400GB與1.2TB兩種,價格相差已經將近三倍
Creative新款SBX Pro Studio音效軟體
Creative Sound Core3D此音效晶片已經推出多年,主要特色為擁有四核心架構
軟體版面顯得更為精美,左方功能列也比舊版軟體多出一個插孔設定
此頁面功能跟Realtek音效軟體有些類似
使用者可以更快速或手動設定自己想要的音效孔位功能
實際聆聽配備為USHER S-520入門音響搭配AU-7500
以下為喇叭的聆聽感,這部份屬於個人喜好或主觀的部分
低頻 - 鼓聲非常出色,重低音沒有糊掉的感覺,細節也處理地相當好
中頻 - 歌曲或是看影片時在人聲表現清晰,聲音厚實感的呈現也有高水準
高頻 - 某些音樂與聲音細節有很棒的延展性,也沒有太尖銳的狀況發生
雖然沒有同一時間跟GIGABYTE上一代Z97高階音效對比,不過聆聽感受卻又更好
音樂播放時感覺音色較為偏甜,讓人更為舒適的感受,也許是與電容用料有關?
搭載Sound Blaster ZxRi新音效軟體,在功能與設定項目更為豐富
音效電容更改為更高階版本,比起自家先前的Z97與X99高階音效都有明顯地進步
總結GIGABYTE Z170X-GAMING G1
優點
1.GIGABYTE Z170晶片組中最高階等級,在用料與規格都是該品牌中最好
2.最高可達4-Way AMD CrossFireX/nVIDIA SLI技術
3.升級音效電容後讓Creative Sound Core3D晶片表現更為出色
4.DoubleShot-X3 Pro技術搭配Killer E2400電競網路
5.雙PCIe Gen3 x4 M.2,支援PCIe NVMe與最高32Gb/s傳輸頻寬
6.少數擁有Intel Thunderbolt 3認證MB與Type-C搭載USB 3.1介面
7.附件有USB3.1 BAY前置USB 3.1與Type-C,WiFi無線網卡為Killer Wireless-AC 1535
缺點
1.同時提供M2與SATA Express,太多裝置共享PCI-E頻寬會讓使用時變得複雜
2.DRAM在超頻的相容性,未來還有透過BIOS提升的空間
3.尚未支援原生U.2介面
效能比 ★★★★★★★★★☆ 92/100
用料比 ★★★★★★★★★☆ 90/100
規格比 ★★★★★★★★★☆ 90/100
外觀比 ★★★★★★★★★☆ 90/100
性價比 ★★★★★★★☆☆☆ 72/100
其實Skylake架構K版CPU在空水冷環境下的超頻時脈並沒有明顯進步
反而超頻電壓會比上一代Haswll架構還要高一點,這對於追求高時脈的用戶難免有些失望
Intel每一代架構在同時脈下單工或是多工都會有4~12%左右的效能進步
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會覺得是擠牙膏式更新,何時能恢復到2600K 5~5.2G空冷穩度高時脈呢?
雖然CPU效能飽和已經許久,但是追求更高時脈也許會是一個刺激CPU市場的好路線
撇開CPU效能這點,Skylake平台還是有些優勢來吸引消費者做更換或升級的動作
像是平價又較高時脈的DDR4,頻寬效能在高時脈下也比DDR3有明顯進步
Z170提供比以往更高的PCIE頻寬,讓NVMe SSD能有更高頻寬或是發揮更高效能
畢竟現在高階NVMe SSD在讀取可達到3000 MB/s,是以往SATA3的五六倍以上
GIGABYTE在Z170X-GAMING G1方面,除了外觀配色更好看之外
再來就是音質部分的表現比以往還要好,應用軟體也更為豐富、功能也較多
當然高階產品線還是在金字塔頂端,入門或中階的Z170對於大部份消費者已足夠使用
Z170X-GAMING G1在高階Z170市場得確表現出色,跟同級競品相比有不錯的競爭力
如果需要多顯卡技術或是追求更好的音質與更多的擴充規格
加上預算許可才可能將高階MB產品列入購買考慮,不過這樣的話又有相近價位的X99可以選擇
如何在預算內去挑選適合自己的硬體搭配,還是需要消費者自己多做功課多方比較來達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